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方动态
点亮创新星空: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点亮创新星空: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点亮创新星空

  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深夜十一点,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创新园依旧灯火通明。在皓天科技的智能化发酵车间里,高级工程师李振宏正紧盯监控屏上跳动的数据参数,一批即将发往欧洲的骨化醇原料药正在完成最后阶段的生产;百源基因实验室内,研发骨干王雪娟博士手持移液枪,精准分装着最新批次的幽门螺杆菌耐药基因检测试剂,她的操作误差不超过0.1微升;而在相距3公里处的中农威特的P3实验室,研究员张敏带领团队已连续奋战36小时,正在攻克亚单位非洲猪瘟疫苗毒株鉴定的最后一道技术屏障。

  “这是皓天科技今年的第12个国际订单,明天就要发往瑞士诺华集团。”公司总经理薛吉军轻抚着即将封箱的原料药样品,眼中难掩自豪。就在2024年6月,他刚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人物奖,其团队研发的雷芬那辛原料药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此刻,车间电子屏上的实时数据闪烁跳动,映照着兰州生物医药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坚定脚步。

  创新沃土

  政策东风激活产业基因

  兰州高新区以获批工信部、科技部国家自创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攻关成果推广机制“揭榜挂帅”试点为契机,紧抓甘肃省科技厅、省药监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攻关成果推广试点实施方案》机遇,以落实《创新兰州2025年暨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年行动方案》和《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抓手,紧扣全市科技大会部署,围绕兰州市构建“161”科技创新体系和“366”生物医药产业体系,通过“政策先行+精准滴灌”模式,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全链条支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向中高端迈进。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科技金融“一站式”服务,同时优化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审批流程,构建起“引导—激励—保障”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兰州高新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助力企业提质升级。同时,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发展注入资金“源头活水”。甘肃皓天科技凭借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减免的380万元税款全部投入13个原料药研发,其中抗过敏类苯磺贝他斯汀等6个品种已获批上市。“税收优惠极大缓解了创新药研发的投入压力,让我们敢啃技术‘硬骨头’。”公司董事长薛吉军表示。

  兰州高新区通过精准化、差异化的政策供给,正加速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打造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明星企业

  创新军团各展风采

  在兰州高新区的创新热土上,一批明星企业正如璀璨星辰般闪耀,汇聚成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陇神戎发药业是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中成药、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搭建了甘肃省企业技术中心、甘肃省中药新药剂型研究工程实验室、甘肃省中药固体分散制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技术平台。公司现有滴丸剂、合剂、片剂、硬胶囊剂、膜剂5种剂型,25个品种。“隴神”“普安康”商标先后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

  西脉医疗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凭借TiNi形状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械的十大类400余种规格产品,占据国内70%市场份额。公司持有298项专利和82个产品注册证,每年将营收的5%-10%投入研发,与兰州大学共建省级工程实验室。其CL双叶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累计植入超8万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彰显了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创新活力。

  皓天科技已成为12家全球50强药企的可靠供应商,完成18个化学原料药及辅料注册备案(1项韩国注册),其中6个已获批上市。目前正加快呼吸类雷芬那辛、痛风类托吡司特等13类原料药技术评审,上市进程持续加快。全面投产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6亿元。公司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超3000万元,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原料药研发平台。“从一间实验室到今天的发展壮大,高新区的全方位支持是我们快速成长的关键。”总经理薛吉军深有感触地说。

  中农威特和中牧股份是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生产全系列口蹄疫疫苗的企业,作为动物疫苗领域的国家标杆,其“猪用重组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新建的6条智能化兽用疫苗生产线于今年2月通过GMP验收。 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亚单位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凭借在口蹄疫防控领域的突出贡献,中农威特先后获得“中国兽用生物制品生产10强企业”“中国十大技术突破兽用生物制品品牌”等荣誉称号。

  天禾生物是一家融合生物技术研发、产品转化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辅酶Q10 软胶囊、益生菌系列等多款产品已上市,苯丙酮尿症患者特膳食品等项目稳步推进,部分进入试生产。“兰州高新区为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成长环境。”弥超介绍,2024年,在高新区的协调支持下,天禾生物特医特膳食品研发转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办理完前期手续,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2.3亿元,主要生产辅酶Q10、酵母蛋白等系列特医特膳食品。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约3.5亿元。

  百源基因是一家由留学归国人员、生物医药行业专家联合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以生物芯片开发及分子诊断开发为核心业务,已成功研发了大肠癌等早期诊断基因芯片和系列一次性微生物培养基产品,获得国际先进与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18项,已拥有24个医疗器械生产批准文号和相关生产技术。“高新区完善的产业配套和精准的政策支持,让我们的技术转化效率大幅提升。”企业技术总监表示。全面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4亿元。

  这些明星企业各具特色,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共同构筑起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桁架之脊,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它们的快速成长充分证明了高新区优良的创新生态和产业培育能力。

  平台支撑

  构筑创新生态体系

  兰州高新区持续深化与科研“新四军”合作,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

  高能级研发平台集聚创新资源

  山东大学甘肃研究院在微生物综合利用、“人工智能+”场景示范等研发合作加快推进,该研究院王教授表示:“我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药物筛选,研发效率提升了30%以上”。

  兰州大学·西部药谷作为甘肃省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融合兰州大学药学院的科研优势与高新区的产业资源,致力于新药研发、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了科创动力,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兰州P3实验室生物医药与疫苗研发中心以兰州兽研所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为平台支撑,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防控产品研发、疫苗验证及产业化。兰州P3实验室生物医药与疫苗研发中心新获得牛结节皮肤病仓鼠实验、布鲁氏菌病原分离培养2项CNAS资质,承接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猪口蹄疫疫苗、大北农布鲁氏菌病活疫苗效力等实验项目。高水平实验室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研发支撑条件。

  专业化产业园区赋能企业发展

  兰州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创新园是高新区重点打造的平台项目。目前一、二期已投入运营,入驻企业40余家,三期部分主体已完成。该项目重点承载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藏)药、生物医学工程等产业,旨在建成集科研研发、中试实验、孵化培育、产业化生产和技术会展为一体的综合性生物产业孵化集聚区。

  概念验证与中试加速成果转化

  生物医药与疫苗、体外诊断试剂、原料药与医药中间体等领域1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多肽药物、中药现代制药等4个中试基地加快建设,全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初和最后一公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关键支撑。在生物医药与疫苗概念验证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批新研发的检测试剂进行最后测试。

  通过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平台体系,兰州高新区正加速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产业孵化链条,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支持,持续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

  要素保障

  赋能企业快速发展

  兰州高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速构建全周期、便利化、高质量的金牌“店小二”服务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套、提升政务效能、深化科技金融等举措,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要素保障。

  在资源配套方面,高新区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以“亩产论英雄”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近三年来累计成功出让工业“标准地”8宗,占同期全市工业“标准地”的60%以上,其中天禾生物特医特膳食品研发生产及产业化建设项目等生物医药产业用地占将近一半。自然资源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根据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功能需求,结合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适时调整增加新型产业用地(M0)供应,为发展新兴产业,满足多业态需求,提供项目用地保障。”

  在政务服务方面,高新区持续擦亮“高新事·高兴办”服务品牌,实行容缺受理、审批承诺制等创新机制。通过优化流程,政府投资类项目立项用地和工程许可阶段的办理时间均缩短了三分之一,为生物医药项目落地建设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

  在科技金融方面,高新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兰州高新区获批科技部火炬中心第三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2024年联合甘肃省金融监管局设立“兰州高新区科技金融中心”,并成功举办“甘肃省金融支持普惠型科创企业发展推进会”,推动工商银行甘肃省分行、交通银行甘肃省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与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向名德药业等13户科技型企业授信12亿元。通过定期举办政策推介会、金政企对接会、企业座谈会和项目路演等多元化融资活动,有效破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发展瓶颈。

  通过这些系统化的要素保障措施,兰州高新区正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从落地、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支持。

  兰津灵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项目是高新区“标准地”改革的成功典范。该项目投资0.9亿元建设,在高新区“标准地+承诺制”的政策支持下,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的“高新速度”。项目通过“标准地”供应模式,快速获得30亩工业用地,高新区同步配套完善了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确保了项目“拿地即开工”。

  名德药业中国羊胎素产业基地是科技金融支持的直接受益者。名德药业负责人陈伟谈到,“在高新区的协调推动下,中国工商银行城关支行行长亲自带队到我们企业调研,整个流程以及办事效率非常高,三天给我们授信了 980 万元(贷款额度),在拿到资金以后对我们企业的扩大生产以及在关键节点的金融支持有很多的帮助。”该项目于2024年6月开工,2025年5月建成,总投资约1.1亿元。同时,高新区通过“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机制,将项目审批时间压缩50%以上。作为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其顺利启动是高新区推进项目双进,打造创新驱动引擎,发挥产业聚集效应的重要举措。

  人才集聚

  创新引擎全力发动

  兰州高新区紧紧围绕建设区域人才集聚平台目标,深入做好人才“引育服用”文章,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效显著

  36名人才被认定为兰州市2024年柔性引进人才。2025年上半年,高新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2名,为2名省拔尖领军人才兑现培养扶持资金200万元,为2名高层次人才新办理陇原人才服务卡。从上海引进的青年科学家李维博士刚刚结束在百源基因的分子检测实验回到人才公寓,“兰州给了我实现梦想的舞台,高新区提供的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和科研启动资金等全套服务,让我能够安心投入科研工作。”

  留学人才集聚效应凸显

  中国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已成为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首选地,累计吸引来自美、英、法、瑞士等国家的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各类高层次留学归国人员198名,海归博士32名,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占比超过40%。欧美同学会西北海创中心已开展微生物化工废水处理等4个科研合作项目,成为海归人才创业的重要基地。华帜天成生物科技创始人孙辉博士就是典型代表,他2019年携抗癌抗体平台回乡创业,获得高新区项目启动支持,三年来已建成650平方米抗体研发中心,研发进展显著。生动诠释了高新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发展格局。

  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完善

  把抓实“人才变量”、做强“创新增量”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扎实推进大学生留兰倍增计划,组织52家企业提供1000多个岗位参加“黄河之滨也很美”兰州市大型人才交流会等引才活动。开发695个科研助理岗位,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680多人。兰津灵医疗人力资源总监张静表示:“我们今年通过这个计划招聘了15名应届毕业生,公司提供系统的职业培训和导师带教制度,他们都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高新区还与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年培养生物医药专业人才800余名。

  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

  高新区实施“人才+产业”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服务人才创新创业。中农威特“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亚单位疫苗候选蛋白的筛选、表达及免疫保护评价”项目、兰州西脉“西部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人才的实训培养”项目入选2024年省级重点人才项目,获得扶持资金100万元;国药集团兰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人血浆综合利用人才培养项目入选2025年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获扶持资金15万元。把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培育作为人才工作的先手棋,精心组织开展领军人才选拔培育工作,天禾生物弥超获评第十批省优秀专家。

  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发展体系,兰州高新区正成为西北地区生物医药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为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项目引领

  发展动能持续积蓄

  近年来,兰州高新区将生物医药作为首位产业,全力聚焦、重点培育,以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些项目覆盖了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现代中医药等多个领域,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国药中生血液制品项目正加紧开展工艺验证,将于2026年正式投产,全面达产后可年投血浆1200吨,年产人血白蛋白328万瓶、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249万瓶、人凝血酶原复合物60万瓶,将大幅提升人血白蛋白等自主供应能力。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5亿元。“这将是天坛生物继永安基地、云南基地之后的又一全国性千吨级血液制品制造基地。”项目负责人表示。

  国药中生医美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2.55亿元,建设用地面积19.5万平方米。项目建设内容涵盖肉毒毒素生产大楼、胶原蛋白生产大楼等多个设施。目前,该项目正加紧设备安装调试,胶原蛋白敷料2025年底投产,全面达产后可年产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2000万支、胶原蛋白敷料1900万片、胶原蛋白植入剂150万支,成为国内最大医美产品制造基地,预计实现年产值66亿元。

  华帆生物人源胶原蛋白研发生产线项目投资0.2亿元建设,目前已投入运行,重组胶原蛋白智能序列设计、规模发酵、高效分离和结构修饰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我们的重组Ⅲ型胶原蛋白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企业技术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表示。该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0亿元。

  赛维尔生命科学检测实验室项目目前已完成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检测服务项目开展运营,全面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5亿元。“我们建设了集病理检测、蛋白检测、分子检测、动物造模、细胞实验及CRO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公司总经理表示,“这将为西北地区的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宜生康健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生产研发中心项目投资0.8亿元建设,2024年12月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创新园建成GMP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车间和万级洁净实验室,具备年产1亿毫升液体生化试剂生产能力,目前已成功取得17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另有8个二类医疗器械预计今年年底成功注册,检测项目覆盖肿瘤标志物、传染病、心脑血管等领域。全面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2亿元。

  瑞思坦再生医学技术研发体验中心项目由江苏瑞思坦生物科技公司投资,建设集“科研+转化+体验”三位一体的再生医学技术研发体验中心,今年3月在高新区留创园成立甘肃寰宇启源生物科技公司,目前研发办公场地装修完成,骨关节再生相关临床项目已与九四〇医院开展合作,同步开展SVF(血管基质组分)提取技术转化。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亿元。

  百源基因微生物培养基生产中心已正式投产。主要开展病毒、细菌、全血、组织等核酸提取试剂,PCR试剂,琼脂、碱性蛋白胨、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细胞分选仪、裂解仪、芯片阅读仪,癌症早期诊断基因芯片和分子诊断产品生产。全面达产后将具备年产1000万人份微生物培养基、1000万人份质谱试剂生产能力。

  这些重点项目的快速推进和陆续投产,充分展现了兰州高新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集聚效应和发展活力。预计项目全面达产后,将推动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加速迈上新台阶,为全市乃至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成果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随着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迎来成果丰收期,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展现出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

  创新疫苗实现产业化突破

  兰州高新区构建了“人用+兽用”双轮驱动的创新疫苗产业体系。在人用疫苗领域,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等全国独家品种年产量超3000万剂,其轮状病毒疫苗已通过WHO预认证并正申请进入全球疫苗免疫联盟采购清单,彰显国际竞争力。在兽用疫苗领域,中农威特公司口蹄疫疫苗产品覆盖所有省市自治区,与兰州兽医研究所、兰州大学等联合研发的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已完成实验动物模型构建,预计2026年实现产业化。这种全方位布局既守护公众健康,又保障畜牧业发展,充分展现了兰州高新区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活力和产业实力。

  现代中医药焕发新生机

  陇神戎发生产的元胡止痛滴丸、宣肺止嗽合剂年销售额突破9亿元,成为中药大品种培育的典范。“我们将持续推进经典名方二次开发,投资1000余万元开展固体制剂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同时,积极布局大健康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企业研发总监表示。公司依托甘肃省中医药创新联合体,建立了从药材种植到药品研发、生产的全产业链体系,产品已进入全国2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

  高端原料药突破技术壁垒

  甘肃皓天科技累计研发原料药105个、中间体300多个,企业建有西北地区最大的原料药研发平台,年研发投入超过3000万元。兰州积石药业研发的司美格鲁肽原料药已进入中试阶段,计划2025年完成工艺验证。“该项目有望加速填补国内化学合成法制备司美格鲁肽的市场空白,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选择,助力提升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水平。”公司首席科学家马亚平博士表示。项目采用绿色连续流反应技术,相比传统工艺降低能耗40%,减少三废排放50%,标志着国内企业在高端肽类药物研发领域的技术突破。

  生物材料应用拓展新领域

  兰州名德药业联合兰州理工大学开展的藏系绵羊动物源胶原蛋白提取纯化及其高性能水凝胶制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我们开发的胶原蛋白水凝胶敷料已完成临床试验,预计2026年可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项目负责人介绍。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医美和创伤修复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这些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充分体现了兰州高新区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显著成效。通过构建“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转化体系,园区正加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论文、专利转化为产品、商品,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展望

  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晨曦微露,兰州高新区又迎来了新的一天。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企业开始新一轮的生产运营;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继续着未完的研究;建设工地上,新的厂房正在拔地而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规划,到2027年底,将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研发创新药2至3个,培育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重磅品种2至3个,打造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对于未来,皓天科技薛吉军充满信心:“我们将用5年时间,打造全球知名的原料药供应商。”中农威特刘学荣展望:“要让中国自主研发的疫苗守护全球健康。”西脉医疗唐琰表示:“我们将继续推动医疗器械创新,为人类健康贡献兰州智慧。”

  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从皓天科技的原料药到中农威特的疫苗,从百源基因的检测试剂到华帆生物的胶原蛋白,从积石药业的高端制剂到西脉医疗的智能器械,一个个创新成果正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兰州生物医药产业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中国西部生物医药创新版图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着兰州力量。

相关链接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9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    邮编:100036 联系电话:010-68209024 传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