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火炬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动态
郑州高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准备怎么干?
郑州高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准备怎么干?

8月2日上午,郑州(国家)高新区领导干部会议上印发了《郑州高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中提到,到2022年,高新区制造业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0亿元。
  2019年共有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233家,实现增加值126.5亿元
  计划指出,高新区目前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43家,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23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5%。
  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3.2亿元(快报数据),同比增长8.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5%(核算数据),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6.5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8.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增加值比重为20.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47.8%,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23.9%,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6.0%左右。
  稳增长、调结构、高质量 三年实现制造业大变革
  计划提到,2020-2022三年期间,高新区要立足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聚焦智慧产业、布局新兴领域,推动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技术、人才、资本、项目等要素齐备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体系。
  围绕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实施新兴产业发展“四个聚焦”和创新能力提升“四个一批”等两大能力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融合发展、加强招商引资、突出企业培育、优化要素供给等五项重点任务,着力形成“规模总量持续壮大、增长速度稳中求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升、要素供给持续发力”的新格局,将郑州高新区打造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高质量新兴产业示范区、高效益科技创新核心区、高效率要素供给典范区,通过“院校+赛事展会+产业”模式,重点推进智能传感器与信息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规模、上水平,有力支撑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引领带动郑州“西美”发展。
  到2022年,高新区制造业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0亿元。规模总量持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新增百亿元以上企业1家,新增50亿元以上企业3家。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9%以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有主导产业占全区工业的比重达到8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20%。要素供给持续发力,建立集成服务、流程再造、信息共享、上下联动的联审联批机制,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新增M0、MIA等工业用地3000亩,打造全省一流的要素供给“高新品牌”。
  2020年,以“稳增长”为目标,重点依托格力郑州公司、明泰实业、凌达压缩机、恒天重工、世纪精信、黎明重工等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优质存量经济,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推进重点企业新建、续建、扩建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实现后疫情时期园区制造业规模稳中有进,存量经济贡献保持在90%以上;同时抢抓增量,持续做好制造业项目“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做好2019-2020年新签约项目、待签约项目、持续跟踪项目的落地开工保障。
  2021年,以“调结构”为目标,跟踪服务太古可口可乐扩容重建绿色智能化工厂项目、凌达压缩机泵体机与压缩机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凯邦压缩机智能化生产线扩建项目等重点“三大改造”项目,支持哈工大智能机器人、紫光智慧计算机终端、长城安全可靠计算机等新型领域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和产能升级,实现智慧化的高新技术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发挥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大数据产业园、网安产业园、亿达科技新城、联东U谷产业园、赛微云计算等产业园区的招引企业投资能力,依托超算中心项目的运营能力,促进主导产业更加突出,预计存量经济与增量经济贡献比调整为8:2。
  2022年,以“高质量”为目标,经过3年的增量经济引进培育和存量经济技术改造,依托信大、郑大、轻工业、浙大、固高等研究院的科研实力,在智慧计算机终端、通信安全芯片、印刷光电子材料、智能机器人、MEMS芯片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赛微云计算产业园、紫荆网络信息安全科技园等重点投资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持续吸引增量经济落户,新增工业投资与新增制造业研发投入并进,高新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增量经济贡献度达到3成以上。
  全力构建高端现代化产业体系
  计划指出,2020年-2022年要依靠科创资源优势及扎实的产业基础,坚持“系统性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市场化配置创新创业资源”的工作理念,聚焦“智能传感器、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及智联网、北斗及应用”等四大产业的生态建设,按照“一产业、一规划、一展会、一学院、一政策、一基金”的产业发展模式,梳理“政、产、学、研、用、金”等环节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初步搭建覆盖数据感知-数据处理-数据服务-网络安全的数字经济生态链,全力构建高端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产业,谋划3至4平方公里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小镇,小镇建设包括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生态布局、职住平衡布局等方面的内容。力争到2022年,实现400亿元级产业集群,年均增长40%。
  在以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现代信息通信网络枢纽为核心,基本建成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全区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政务数据开放共享能力全市领先。力争到2022年,实现110亿元级产业集群,年均增长30%。
  在以大数据为重点的人工智能产业,依托郑州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积极引进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国内外领先企业。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建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示范应用项目。到2022年,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应用支柱型产业集聚关联骨干企业100家,实现200亿元级产业集群,年均增长25%。
  在以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及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重点发展终端集成、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基础构件领域,推动“北斗+”与装备制造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智能移动设备、无人驾驶车辆、无人机等新业态。力争到2022年,实现110亿元级产业集群,年均增长30%。
  提升创新能力 建设高层次创新体系
  未来三年,将加大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争取到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4000家。引育创新引领型人才。优化人才环境,全面落实创新引领型人才各项政策,力争到2022年,引进培育80名创新发展领军人才。搭建创新引领型平台,在重点行业建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2年,全区各类国家级创新引领型平台突破23个。引进创新引领型机构,力争到2022年,全区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5家以上,其中,引进中科院系统、“双一流”高校和世界500强企业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区域研发中心)10家以上。
  强化数字赋能 促进高水平融合发展
  通过智能化改造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终端化、高效益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好现有产业嫁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加法,推动“企业上云”,建设“工业大脑”,强化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加速制造业向智能经济形态转型。通过绿色化改造加快形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体系。
  创新招商模式,形成高成长增量引领
  把招商引资作为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抓动能转换的关键举措,把制造业项目落地作为硬指标、硬任务。建立党工委、管委会重点抓5个标志性重大制造业项目,坚持“网络计划-系统会商-一次交办-督查问效”的项目推进机制,持续提升投资规模,确保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提升,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每年确保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8个以上,引进2个投资额30亿元的高质量项目,签约金额100亿元以上,制造业占全区引进资金的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引进资金的60%以上。

相关链接
科技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3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