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火炬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验
借鉴意大利产业集群模式 促进我中小企业发展

  意大利产业集群型模式被视为推动地方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范例,在国际上受到赞誉。
  由于历史原因,意大利的产业结构与大多数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企业构成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生产行业也多集中在纺织、皮革、机械、食品等传统领域。然而正是在这些中小企业和传统轻工行业的推动下,意大利经济在近30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人均产值还是对外出口都超过了很多与其相似的发达国家,跃身进入世界七强。由此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为什么意大利的发展之路会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有如此不同?为什么不具优势的产业结构却可以在意大利出现奇迹?是什么使得这些在技术创新要求不高的传统行业中从事专业生产的中小型企业,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并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
  答案在于,意大利的中小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加入到一个巨大的生产网络(产业集群)中,利用与同行企业间的联合、企业自身在生产网络中的位置以及企业影响和改变消费者购买要求的能力而获得一定的行业操控力,并通过这种操控力应对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提高生存能力。
  这种被誉为“意大利中小企业成功之母”的产业集群型生产模式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能“为我所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腾飞,并带动城乡、特别是偏远小城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呢?本文将对意大利产业集群模式的特点、优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意大利的产业集群模式
  在意大利,产业集群型生产模式以工业园区为表现形式,对其描述存在多种版本,但基本要素有以下几点:1、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单一企业的专业性与企业分工合作相结合;2、拥有有价值、有规范的文化环境,具备信息流通便利、与周围地区连接等条件;3、建有至上而下的互联网络,可使区内小型企业不受规模限制,进入更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1991年,意大利政府颁布317/91号法规,首次在法律上对工业园区作了严格的规定。根据该法规中对工业园区的描述,工业园区是指众多独立的小型专业性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并在该地区建立起统一的产业链;各企业负责产业链中不同的生产环节,并可利用这一地区的文化、历史、特色作为共同的企业标识。
  1993年4月,意大利工业部对工业园区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定。见表一。


  二、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
  上世纪60-70年代,受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石油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面临方向性抉择。一些大型企业始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整体关系进行调整。他们将精力集中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对于为核心业务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其他生产环节则下分给次一级供应商,即中小型企业,以降低由传统的纵向型集中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高额成本。建立在新标准上的现代工业也由此产生:新的扩散型生产替换了原有的规模型生产;专业化生产替换了综合型生产;企业间的分工合作替换了原有的集中生产。这种由规模型向非规模型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小型企业的优势,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体系)与大型工业企业形成抗衡。
  三、意大利产业集群概况
  产业集群型生产模式在意大利现代工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意大利目前共有产业集群156个,居住人口1250万;集群内制造业企业21.5万家,占全国制造业企业的40%;制造业从业人员200万人,占全国的39.3%。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2%,其中工业产值占全国产值的37.7%,服务业产值占全国产值的23%。制造业产品出口占全国同类出口的44%,其中纺织服装、皮鞋皮具、非金属类矿产加工产品、木材和木质产品以及机械设备产品均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的50%以上。
  (一)意大利产业集群的主要领域
  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多集中在传统轻工业领域,主要行业及所占比例见表二。


  (二)意大利产业集群的主要运作模式
  意大利产业集群的主要运作模式可分以下四种:
  1、“大工厂”模式这种模式以一家专门负责设计、订货、营销的中型企业为龙头,其他数个中小企业参与其产品生产过程,负责不同工序或不同部件的生产,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如同一个无形的大工厂。企业能否成为龙头,不是看其规模大小,而主要看它是否有设计技巧和营销本领。普拉多纺织服装工业区就有几百个这样的“大工厂”
  2、卫星群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一家中型企业为核心,众多小企业为其供应零配件或部件。鞋帽、眼镜、乐器制造等行业的工业区大多属于这种模式,几百个规模较大、稳固的企业集合了上千个小企业为其进行生产。
  3、集中销售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个小企业按照统一的规格和技术要求,独立进行生产,并由同一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使用统一商标,由销售机构进行统一销售。如阿斯蒂汽酒工业区。
  4、小企业集团模式相互依存度高的小企业,以参股形式组成企业集团,将企业的某些职能(金融、贸易)集中,以便扩大规模,使其能像大企业那样发挥更大作用。这种模式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机械行业专业区尤为突出。目前,意大利约有16%的中小企业组成了企业集团,在高技术部门,该比重在30%以上。每个集团平均由12个企业组成,每个企业集团的平均雇员人数约为1500人。企业集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弥补了意大利工业体系分散的弱点。
  四、产业集群模式的优势和特点
  (一)生产过程专业化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意大利央行在对产业集群内企业与非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比较后发现,在技术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对生产过程进行拆分后,通过彼此的分工合作,可以以低于非产业集群内企业(独自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成本完成等量的生产。这是因为:1、产业集群内的大部分企业进行专业化的中间性生产,因此大大节省了库存、贸易等常规成本;2、专业性的产业集群内,专业技能已成为隐性非物质资本,因此集群内企业雇佣专业技能高、工作效率高的工人不会额外增加劳动成本。
  (二)为企业营造了竞争-合作的良好环境
  产业集群中的生产网络通常由纵向和横向生产链组成,处于不同位置中的企业彼此间有着或竞争或合作的紧密关系。对于以分工合作关系为主的企业来说,稳固的供求关系将降低企业成本,减少商业风险。建立在相互了解与良好人际关系基础上的企业信誉也会成为社会资本,减少了企业在运营和协调生产时发生的费用。对于以竞争关系为主的企业来说,共同的市场促使企业不断在提高生产技术,增加产品个性上下工夫。在意大利,即使是应用同等技术生产的同类产品其外观也往往千差万别。技术的更新和产品的多样化使意大利专用零配件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意本国出口中占很大比重。
  (三)区域集中易于企业加强沟通和合作
  产业集群内同行企业的高度集中,能够帮助区内企业加强经验交流,形成共识并推动技术的革新;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提高市场预测的准确性。
  以意大利著名的制革工业区桑塔科洛切(SantaCroce)为例,制革过程中所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该产业集群内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集群内企业经地方行业联合会协调,共同投资,与当地比萨大学联合设立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减排问题。2006年该集群内的有害气体排放量在空气中的比例降到2%,远远低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现在该集群内的企业向世界出口的不仅是其皮革产品,还有其先进的生产技术。
  (四)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
  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集中也使得政府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产业政策和管理措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专业服务网络。如便利交通、设立机械制造和维修点、修建统一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开办职业学校、提供行业保险、发放优惠贷款、发展商业和中间贸易、供应原材料、举办专业展览会、开发专业软件等。工业区内的企业也因此可享受到更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
  五、意大利产业集群生产模式对我中小企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如何推动占我国企业99%的中小企业群体的发展将是保持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意大利产业集群型生产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被公认为一种能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优势和特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生产模式。其运行理念和发展经验对于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群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国目前也拥有众多的工业园区,但除少数地区自发地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外,大部分工业园区与意大利这种产业集群型生产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工业园区,大多没有自己的工业基础和优势行业,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出口、增加就业为经营主要目的。从实际效果来说,这种模式确实在一定时期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注意到,这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园区模式在对内陆落后地区经济的带动方面,在促进我国工业产业的全面升级方面以及在推动地方中小企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可借鉴意大利这种优秀的生产模式摸索出真正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道路:
  (一)结合地方中小企业工业基础建立产业集群
  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往往根据某一地区资源供应情况、工业发展历史、劳动力状况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自然形成。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产业集群建立在地方工业体系之上,以地方中小企业为构成主体,具有稳固的发展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我国很多地区先设园区后招商的方式相比更贴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我国可借鉴意大利建立产业集群所采取的方式,以地方自身工业基础和产业特点为依据,选择地区和重点行业。以发展地方中小企业为出发点,对当地的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制定适合的生产模式,构建生产网络,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产业集群。
  (二)鼓励专业化生产,发挥中小企业作用
  对生产过程进行拆分,由企业间的分工合作替换单一企业的集中生产是产业集群模式的基础和优势所在。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应转变一味发展大企业、规模型生产的思路,鼓励集群中的重点企业将生产过程拆分给小型企业,鼓励小企业朝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小企业与小企业间、小企业与大企业间的相互配合,建立围绕重点行业或重点企业的产业集群。使大批中小型企业参与生产环节,进入高端市场,整体提高地方中小企业群的生产活力和竞争力。
  (三)借鉴产业集群模式,重点发展边远地区中小企业
  意大利产业集群不以城市的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为选择因素,而是依据企业分布、行业特点进行划分。这种划分方法,无形中引导和促进了地方传统行业及小型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地区人口的就业和生活水平,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发展我边远贫困地区经济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经济主体以中小企业或原生态手工作坊为主,缺乏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但部分地区却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传统工艺或工业基础。如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达,毛纺品、奶制品和牛羊肉产品就可以被列为其传统优势行业重点开发;又如,西藏地区的银饰制品工艺精湛,自成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海外消费者欢迎;西藏的藏药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瑰宝,配方、工艺独特,很多产品具有神奇的疗效。围绕这些行业可引导当地中小企业和手工作坊形成集群,建立起地方特色工业体系。此外,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将促进当地银行、大学、展会、公共行政机构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所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软环境的全面升级,对地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意大利经济近30年来的飞速发展,向我们证明了其产业集群型生产模式的优越性。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就像人不能偏食一样,一个国家的企业构成也要保持多样性。意大利在此前的阶段中过分的注意发展中小企业,而忽略了对大型企业的培养。工业园区中追求的分散性生产,弱化了企业的规模意识,大型企业逐渐消失。而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企业掌控国际市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中小型企业受规模影响,没有实力投资海外,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致使意大利经济一度低迷。因此我国在借鉴意大利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经验时,既要引入其对中小企业的促进机制,也要对一些行业的优势企业进行重点培养,规模与非规模工业相结合,科学合理地构建我国工业生产体系。

科技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300 传真:010-88656124